嗨!
這陣子以來,或許是逐漸習慣了在高雄的生活,有些生活節奏產生了改變。
不禁要驚嘆的是,我從來沒有住過這麼方便的地方!理論上小港不算是特別繁華的地區,因為在捷運線的末端,可以理解成北部的淡水或南勢角。然而我的住處就在商圈邊緣,平日移動騎腳踏車不用五分鐘,這個機能連我在新北中和時都比不上。
這影響了我對時空的感知,彷彿移動就是這麼方便的事,實際上我不太需要移動。而與北部的實際距離影響了心理距離,最近總覺得工作上的回饋感降低了。理論上都是線上通話,但心裡明白是否出門能找到人,還是有點差別的。
這讓我好奇想做個匿名調查:如果可以自由選擇,你想住在都市還是鄉下呢?你會在投票後看到統計數字,但不會看到投票人名,就和 IG 限時的投票機制一樣。
一般來說,如果想發展事業,就要去所謂「人文薈萃」的都市,這也是各種版本的女子圖鑑背後的潛台詞。然而都市也有種特有的氛圍,以及更高的消費,遠離喧囂的地區也有其獨特的吸引力。隨著遠距工作的發展,這種地理距離的必要性似乎有些模糊了。
選擇居住地還真是對生活影響極大的一件事呀。兩種朋友我都有,無論是出於什麼原因移動,都做出了自認為好的選擇。當然你的家鄉在哪也影響很大,但假如有機會能換個環境,你會想試試看嗎?
🦄🦄🦄
其實本來這週要回臺南的,不過因故順延到下週。剛好聽說接下來幾天也可能有颱風影響,雖然目前沒有什麼風雨,希望不要太大才好。
柏儒
記憶是包袱
記憶和身分認同是過去加諸在我們身上的包袱,會阻止我們自由自在的活在當下。
Naval 的話就是這麼不同。雖然我把生命看做記憶與意識的綜合,但無可否認這兩者與生命的聯繫是不直觀的,也未必能導向更好的看法。
就記憶的部份來說,過去的確無法改變,但看待過去的角度是可以改變的,而這也讓人有了新的可能。過去的習慣堆積成今天的我,但不代表我無法再調整這些習慣。若非如此,我現在還在咬奶嘴吧?
健身是身體的鍛鍊,而冥想是內在的健身
這已經不知道是第幾本書,在「不是」宗教或身心靈領域的書中讀到和冥想有關的內容。以前也有其他關鍵字這麼反覆出現,而日後的確有那麼一天去接觸。看來這就是不可避免的緣份,或是反覆出現的人生小提示。
健身是身體的鍛鍊,而冥想是內在的健身。雖然現在還沒打算接觸,但我想往後某天一定會相遇的。
內向人的社交訣竅:鎖定兩人問問題
如果到了五人以上的社交環境,鎖定其中兩個人,問他們問題就對了。
這是 Kris 學姊幾十年來在社交圈打滾的訣竅,連她自己是魅力十足的外向人都這麼做了,看起來很有價值。
不用貪多。選好兩個人,把注意力投注在他們身上,這樣深度才夠。
只是在解決自己的問題
同事提到,目前我工作與打造系統都是為了解決自己的問題,而不是為了什麼人生志業。這麼做的好處是會始終緊盯問題,而不會去搞一堆有的沒的,而壞處是遭遇挫折時容易自我懷疑。
想想這已經是種進展。回想起當初放棄研究工作的原因,一部分在於回饋感太低,而這件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當時還沒遇到自己想解的問題。
現在可以說是已經有各種我想解的問題了。需要收入?那就打造有價值的商業系統,問題多到解不完。想安排最多和女友相處的時間?運用我的工作彈性來設計出配合她的作息。
問題意識關乎如何問好這個問題,而解決問題需要動手。這並沒有升級成核心關懷,還摸不到人生志業的邊,不過已經足以讓我在現階段前進。在我移除這些問題之後,核心關懷是下一階段的事,不如到時候再說就好。
弄清楚我其實只是很簡單的在解決自己的各種問題,讓我覺得舒坦多了。
神機錯亂不遠矣?
睡醒後,打開 youtube 的瞬間感到一陣不適。這裡聲光刺激太強了,我受不了。
電子產品的設計與刺激機制,多少和毒品有相通之處。社群網站、影音網站、串流音樂,當我發現自己以前對這麼強烈的刺激居然不以為意,不禁懷疑我的受體與神經閾值是否已經陷入中毒模式。
看來還是調整一下電腦的使用時間吧。既然體感的不適已經出現了,恐怕神機錯亂不遠矣?
不同意也無妨,畢竟定義因人而異
如果你不同意也無妨,畢竟 OOO 的定義因人而異。
在書上讀到這個句子時,一秒把它劃線,簡直是太好用了。
在闡述自己的想法時,如果從定義開始解釋,後續開展想法,常會遇到如果對方不同意定義,後面的一切就聽不下去。這一句在尊重對方詮釋的同時,也有立場繼續開展自己的論述。
優雅、自信而不畏首畏尾的防禦型寫作。
這特別適用於某些重要且抽象的議題,像是社會、教育、幸福快樂、自由民主,那種望而生畏的詞彙。畢竟定義還真的是人說了算,但根據定義所延伸出來的論述就很有討論空間了。